【双庆专题文集】忆南开大学航海队

        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他讲:“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为南开制订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项原则。南开精神不仅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上,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上,体现在南开航海队的拼搏精神上。

        1950年我从陆军第四十二军被选拔到大连海军学校学习,这一转折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958年我从沈阳体育学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工作,之后参加了国家体委在1959年组织的“航海多项教练员训练班”,又因为有着海军院校学习的基础,于是我萌生了组建南开大学航海队的想法。

        1960年我组建了南开大学航海队,并担任教练。1961年航海队正式在全校学生中选拔队员。同学们报名踊跃,最后通过游泳、长跑、跳跃、引体向上等体能测试选拔出了近30名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组成了南开大学航海校队,分为男女两个队。经过日后的发展,校内各系又组建了航海队系队,南开航海队日渐壮大起来。张伯苓老校长的孙女张元良1963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深知祖父张伯苓曾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她也加入航海队成为了校队的一员。

        回想起指导航海队训练的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航海队的训练确实十分辛苦。当时正值困难时期,生活条件艰苦,航海队的同学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生食堂按规定定量用餐,每天还要进行艰苦的训练。为了鼓舞队员们的积极性,每天清晨6点钟以前,我都要从大中路的东头提前跑步到大中路西头等候航海队员。6点钟准时集合,带领航海队全体队员跑步到大中路最北边的体育场体育教研室门前,练习爬绳、爬杆、举杠铃片等。就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队员们冬天早晨练习举杠铃片,也没有手套,手一摸到铁的杠铃片就象要被粘住一样,于是就把手缩到衣袖里,用衣袖垫着手举杠铃片。在当时并不觉得这是受苦,反而认为是一种乐趣。有些刚入队的同学基础较差,甚至需要现学游泳。记得张元良刚入队的时候,游泳总学不会换气,每次练习都很沮丧,我就想了个办法:用绳子拴住她的腰,让她在深水中游,到该换气时,往上提一下。结果一个中午她就学会了换气,一周后就能游50米以上了,从此训练也有了信心。

 

航海队男队员训练攀登后留影

 我对所有刚入队的航海队员讲:参加航海队是为了磨练品德、提高能力,将来报效国家。你们参加航海队要长期经受艰苦的训练,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结互助、大公无私的精神,同时要学习航海的各种技能,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能为国尽力。同学们的确做到了,每个周日下午,我带领航海队到学校南面水上公园旁的航海俱乐部进行实战演练,带领队员们进行驶帆、攀登、旗语、荡桨、抛缆、长距离游泳、救生技能、高强度划船等训练。队员手上腿上都磨出了水泡,最后结成一层老茧,但每次训练队员们都兴致盎然,唱着嘹亮的歌声:“祖国每寸土是我连心肉,祖国每条水在我心上流。日日夜夜保卫你,嘿嘿,我是神枪手……”

 水上公园西大湖的面积很大,一望无际,湖水很深,地貌复杂,时常出现漩涡,湖中有两个小岛,两个小岛之间有一个拱桥,游客们划着游船到小岛上观看风景。我指挥航海队员们在水上公园西大湖练习长距离游泳,女队员排成一行在中间游,男队员排成两行在女队员的两侧游,负责保护女队员,为安全起见后面还跟着一条舢板。排列整齐的三行队员在水上公园西大湖转着圈游,一游就是一、二个小时才上岸。如果有女队员体力不支了,旁边的男队员就会立即游过去,拖着她游到后面的舢板,让她在舢板上休息,其他队员继续游。而在舢板上休息片刻的女队员,又会主动跳入湖中,继续参加长距离游泳训练。这样的训练磨练了队员们的毅力,也提高了队员们的游泳技能。

 

排列整齐的航海队员们在水上公园西大湖进行长距离游泳训练

 航海队员们不仅进行长距离游泳训练,还进行武装泅渡训练。在进行武装泅渡训练时,我要求每个队员要背负步枪1支、手榴弹4只,身着军装和军鞋,在湖面整队鱼贯而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泅渡。

 

部分航海队员在进行武装泅渡训练后留影

 我训练队员们划舢板时,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分钟要划桨35次,每次划桨要划过105度,每次划桨时桨片的入水深度、桨片的入水角度和出水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击出水花。在训练初期,当划到7分钟左右时一般会出现第一个疲劳期,这时需要队员们咬牙坚持住继续划,度过第一个疲劳期之后,划到15分钟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个疲劳期,这时更需要队员们咬牙坚持住继续划。我要求队员们每一次划桨,都要按规定动作连续划三十分钟以上。这样的训练,培养了我们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

 队员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为南开大学航海队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在天津市举办的航海全项比赛中,南开大学航海队两次获得冠军,一些优秀队员也在单项比赛中屡获佳绩。除了艰苦耐劳的毅力,我始终认为我们航海队队员的悟性和学习能力也是十分优秀的。在海军院校时我学习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训练过程中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训练之前先对队员们进行启发式教学。例如训练队员们驶帆时,不是先告诉队员们舢板驶帆时应当如何操作,而是给队员们提出问题:舢板怎么会迎风而上?怎么操作舢板的帆才能实现舢板迎风而上?让队员们思考并回答。队员们来自各个系,大家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发言都非常积极。概括地讲,当舢板与风向有一定角度时,风作用在帆上,风产生的推力被分解,风不仅产生垂直于舢板的推力,而且产生把舢板推向前行的推力,因此,舢板可以沿着与风向有大约30度夹角的方向航行,如果先让舢板的左舷对着风的方向,让舢板与风的方向保持一定的夹角航海,舢板是向着风的右前方航行;然后改变舢板的方向,让舢板的右舷对着风的方向,还让舢板与风的方向保持一定的夹角航行,这时舢板是在向着风的左前方航行,这样不停地改变舢板的方向,舢板就达到了迎风而上的航行目的。但是,舢板并没有顶风而行,而是走的之字行。所以,逆风而行远比顺风而行困难,不仅需要舵手要有驶帆的技能、判断的能力,和指挥的能力,而且需要舢板上全体队员的紧密、默契的配合。换句话讲,舢板驶帆,能够迎风而上的航行,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和技术,而是靠全体队员的技能和力量,团结一致的行动。队员们经过独立思考、热烈讨论,明白了原理以后,我再进行操作要领的示范,讲解桨手和舵手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的配合,舵手的口令如何下达,以及6名桨手如何按舵手的口令进行操作等,大家就能心领神会,快速掌握舢板驶帆的技巧,从而事半功倍。

 

南开航海队在进行舢板驶帆训练,正在走之字形,迎风而上

划船训练时,我在最前面的舢板上喊口令,后面几条舢板排成一条线紧跟其后,大家的动作整齐划一、相互配合,像是在水上表演健美体操,舢板就像冲刺一样向前飞行,这样的船队在公园西大湖绕圈航行,是多么的优美、多么的壮观,回忆起来,仍使我感到心潮澎湃。每次划船训练时,划游船的游客们都会停下来观看,岸边的游客更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训练女队员们划舢板

 

航海队在训练中用旗语联络

 1939年8月10月期间天津市曾发生了过一次洪水灾害。这场灾害造成当时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

 1963年8月2日至9月27日,天津市遇到了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2日至8日,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区连降大暴雨,降雨量在800至1000毫米,上游洪水下泄,7天降雨总水量达600亿立方米,产生的径流量为270亿立方米,8月份产洪总量为301亿立方米,相当于1939年造成天津市洪灾量的两倍以上天津受到严重危胁。

 南开大学党委按天津市防汛指挥部的命令组建南开大学第一抢险队,航海队也在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8月20号半夜时分,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航海队的十来名男队员和几位体育教研室的老师在行政楼一楼大厅内集合,背对着大门站成一排, 我站在排头。校领导做了极为简短的讲话,宣布南开大学第一抢险队成立,去执行紧急任务,并对我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交给你多少人,你要给我带回多少人,不许少一个人!”我和体育部的三个老师和带着二十名男队员全身只穿一条游泳短裤,腰间系一条绳子,带着学校食堂临时给我们做的半面口袋小饼,立即出发了。我们先到水上公园,分成小组,分别登上了装有舢板的大卡车,然后向独流减河驶去。

 过了小卞庄大桥,卡车停在了大堤上。大堤的一边是独流减河,另一边是已经被洪水淹没的田地。我们在独流减河这边坡岸上躺着休息。第二天天亮,我们起来一看,独流减河的河水又上涨了很多,已经快到了我们躺着休息的地方,大堤另一边的田野已是汪洋一片,一望无际,我们的舢板就停靠在大堤边上。

 

        我们划着四条舢板在淹没田野的洪水上行驶,有时划浆,有时驶帆。舢板下面可以看到淹没在洪水中的玉米等庄稼。向远处望去,防洪大堤好象一条线,中间断开的豁口,清晰可见。凶猛的洪水从被炸开的大堤豁口流入泄洪区,以保护天津市区不被洪水淹没。由于险情紧急,泄洪区的一些住户还没来得及搬出,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船将这些乡亲们安全护送出来。我们在一片汪洋的泄洪区内,驾着舢板驶向几乎被淹没的村庄。印象深刻的是救援一对独居的老年夫妇,为了说服老人同意撤走,我们把老人的粮食、大木柜甚至毛驴都想尽办法装上了船一起运了出去。当时条件非常恶劣,吃的喝的都很困难,没有干净水,不少人拉肚子。但在平时严格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紧急任务。

        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南开大学第一抢险队队员们身上只穿着游泳短裤,十多天日夜兼程,忍受着烈日暴晒、蚊虫叮咬、饥饿干渴、夜不能眠,不少人拉肚子,体力消耗很大,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表彰,荣获天津市“市级防汛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个人授予天津市五好民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发给航海队员贾凤和的《五好民兵奖状》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家生死存亡,数以千计的南开师生奔赴抗日前线,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报效祖国。在和平时期,面对自然灾难,南开师生不惧艰难,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用自己的热血和身躯报效祖国。

 这就是南开精神!以严范孙张伯苓为表率的南开精神将会永远弘扬和传承下去!

 1998年天津市为纪念“引滦入津”五周年举办了第一届“龙舟赛”,但缺少有相关经验的裁判人员,后来联系到了我,因我有着多年带领航海队的经验,所以聘请我担任“纪念引滦入津通水五周年龙舟竞赛总指导”,负责相关赛事的裁判工作。当时,南开大学也决定参加龙舟赛,组织了学工部体育部为龙舟赛做准备,由我担任教练,组建了南开大学第一支龙舟队,队员们都是从其他各运动队临时抽调过来的。这只“新鲜出炉”的龙舟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刻苦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准备。当时条件艰苦,校内甚至都没有场地、器材供我们去训练,只能周末去海河进行实战演练,其他时间我就带领队员们在学校游泳池边找了条训练用的长凳,队员们以长凳为龙舟,训练划桨节奏和力度,练习互相之间的默契。经过短短一个来月的训练,我校的龙舟队在比赛中获得了单项第三的荣誉。


南开大学龙舟队在比赛中获奖


天津市龙舟竞赛组委会聘书

 我每年都参与全国帆船、帆板比赛的裁判工作。在担任裁判期间,我听出国比赛的运动员讲,在帆船和帆板竞赛中,国外裁判组都会使用微机裁定比赛成绩,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运动员的成绩显示出来,比赛效率很高,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和机器,引进的话成本也很高。我听了他们的描述觉得在技术上并不是很难实现,于是我找到因体育结缘的数学系谈昕昭老师,想着合作设计一款“帆船和帆板竞赛微机信息处理软件”。我根据比赛中裁判的原理提出软件的各项要求,谈老师进行程序的设计,最终我们成功将这个软件设计出来。在1986年全国帆船锦标赛中软件被投入试用,比赛时可在数公里外用报话机直接将各个阶段的竞赛数据输入计算机,裁判组可直接接收到成绩并打印成表,运动员还没上岸成绩就出来了。这项软件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比赛效率,而且能够使教练在每轮比赛后及时知晓成绩并据此调整战术,因而受到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高度欢迎。由国家体委带头,全国各省市的十几名教练员参加,召开了对“帆船和帆板竞赛微机信息处理软件”的鉴定会。经鉴定,软件程序设计合理,运行可靠,数据处理准确,于是在国内各种比赛中被广泛应用,并被《体育报》称赞“为水上运动项目比赛使用微电脑带了头。”


帆船和帆板竞赛微机信息处理软件通过鉴定

 南开航海队峥嵘十几载,不仅为南开大学争得诸多荣誉,并且以拼搏的精神、强健的体魄报效祖国,传承了张伯苓校长的教育思想与体育思想,彰显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也成为了我一生中难忘的珍贵回忆。几十年后的今天,南开精神已经融入到教学科研和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中,既注重大公无私爱国乐群的品德教育,又注重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像习总书记视察南开时所说的“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南开学子定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作者:原体育部教授离休干部杨鹤龄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