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庆专题文集】为南开大学后勤点个赞——庆祝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亲爱的南开大学今年建校一百周年。一百年来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守为国为民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我为我的母校感到骄傲自豪。在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为南开大学后勤点个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南开大学后勤在学校基本建设、校园管理、设施设备维修、师生的后勤生活保障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坚强后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我要列举南开大学后勤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高校后勤工作中走在前列、成为榜样的几个案例。

    一、在大学中率先打出地热井

    年纪大的老师、员工都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十代前我校洗澡难的境况,当时谁家也没有洗澡的条件,由于煤炭紧张学校浴室只在周日开放,全校上万名师生员工拖家带口拥挤在不大的浴室里。那情景不用多说,人人都能想象出来。

    这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这里要先说说校工会,校工会为解决师生洗澡难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地热井在南开园出现,工会是功不可没。工会把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作为大事来抓,把解决师生洗澡难问题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调查中发现主楼对面体工大队有眼地热井,井深八百米,随后工会把打地热井的设想报到学校,王峰山副校长非常支持,让工会全力去办、尽快落实。

    打井前期工作非常艰难,首先要市政府批准。我们找到市打井办,他们听到我们的想法他们很是吃惊,他们说没先例呀,但他们也没直接反对,提出市打井队没时间,施工队要你们自己去找。工会开始了找队伍的行程。要打八百米深的井,小的队伍不敢接,工会把目标锁定在油田打井队上,通过关系找到大港油田打井队,好说歹说也没谈成,他们说自己任务实在太重,无力承担额外任务。工会又找到任丘中原油田打井队,经过反复商讨,他们答应愿意承担这一工程,设备运输费要我校承担,最后以总费用二十二万元成交。一九七九年底施工队伍进场,八零年四月底完工。从此南开大学师生洗澡难问题彻底解决。

    水井的设计使用寿命是二十年,到了二零零零年,由于地下井周围水位逐年缓慢下降、井管老化,出现翻砂现象,学校做出新建锅炉房,建立新浴室的决定。

    基建处在京津地区进行了前期调研、考察,一台好一点的锅炉要三十八万元,光是三台燃气锅炉就要花一百一十四余万元,建成后燃气费、自来水等费用,要比地热水高出很多很多倍(开始地热水是不收费的,二零零零后一吨才收一两毛的资源费)。基建处的同志们提议能不能再打一眼地热井。经过我校艰苦工作,天津市水务局同意我校申请,我校在二零零一年打了第二眼地热井,水井在当年六月份竣工,井深一千二百米,投资一百二十四万元,井旁建了新浴室,现在仍在正常使用。

    在校园打地热井我校是第一个,不知后来有无他人跟进。

    二、我校学生食堂在高校中率先废弃饭票改为微机售饭

    在九十年代以前所有大学食堂全是采用饭票售饭。使用饭票有很多弊端,比如:不好做到日清月结,饭票在整理、保存过程中有天然漏洞,给财务管理带来困难;每天饭后清点饭票很麻烦,增加很大的工作量;纸质饭票不便清洗消毒,容易交叉感染传染疾病;当时在学校周围很大范围内,饭票已成为流通“货币”,食堂财务成了一笔糊涂账;最严重的是假饭票很猖獗,且难根除,别人挣钱食堂买单,最终学生利益受损。面对这些弊端大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教育部后勤司多次开会研讨解决办法,次次无果而终。

    一九九二年我校得知哈尔滨新中新公司研制成功微机售饭系统,大家怕担风险一直难于推广。我校通过调研认为可行,决定先行先试,这个螃蟹我们第一个吃。九三年年初从学一食堂做起,到期末学生食堂全部废除饭票实行微机售饭。自此各食堂每天收支清清楚楚,真正做到了日清月结,财务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假饭票在我校自然消失。我们成功啦!

    说起微机售饭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记住一个人、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当时南开大学总务长张维忠,他思维敏捷,做事果断、敢为人先,只要是对学校有利的事他敢做敢为,勇于给下属分忧、担责。当他听完伙食处关于微机售饭工作汇报后,他说做大事、好事都会有风险,你们只要出于公心,有困难找我,出了问题我顶着,你们就大胆的干吧,我是你们的后盾。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张维忠就没有这次伙食系统的重大革命性变革。

    废除饭票制实行微机售饭是高校伙食管理工作的一场革命,一次创举。我校因此成为全国高校的关注中心,从九三年暑假开始全国很多兄弟院校纷纷来我校参观、学习、交流。教育部后勤司十月份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年底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高校伙食工作研讨会上请我校介绍经验。很快全国高校全部废除了饭票,改用微机售饭,这是高校伙食管理工作的一次革命。我校功不可没。

    三、我校率先使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先进技术

    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是一项节能、绿色环保、集制热制冷于一体化的先进技术,在欧洲一些国家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使用,在我国至今也未普及。

    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地下热能实现制热和制冷。地下三百米以下是恒温的,温度常年不变,大约在十五六度。水源热泵技术就是把地下水提上来,通过设备提取水中温度,冬天把热量送入室内供暖,把冷水回灌地下,夏天反其道而用之。地源热泵是在地下深埋一定数量的U型管,用自来水作为媒质进到地下进行换热。

二零零四年我校计划同时开建两大工程:第二主教学楼和体育馆。体育馆内设有游泳池,这就为工程增加了难度。因为游泳池水温要求常年在26-28度,室温在30度上下,如何解决冷水加热、室内保温成了难题。现有锅炉房无力承担这一任务,新建锅炉房难下决心。

    基建处提出采用水源热泵新技术的建议。校领导经过调研后大胆决定,两大新建筑采用水源热泵新技术。二主楼零六年年底竣工,体育馆零七年竣工,两大建筑采用了水源热泵技术。同期施工的生物楼采用的是地源热泵技术。

    利用地热是一次大胆尝试,是对先进技术推广的贡献。只有心底无私,勇于担当的领导才敢做此决定。没有开明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创新,我校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后勤工作能走在前面,后人应该记住这些开明的领导。

    四、说说崇明路桥

    我校西南村崇明路桥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师生员工的出行。天津市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这么个大桥呢?听我把来龙去脉说说。四五十岁以上的教工都会记得,西南村十二宿舍前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小木桥,那是我校出入西南村的唯一通道,交通十分繁忙,特别是外贸学院并入我校后,桥面流量大增,木桥虽破旧不堪但十分重要。

    大家记得二零零零年前天津市对津河河道进行了一次改造,河岸上建成带状公园,天津一中心医院前的河岸上修了假山,还要把原有桥梁桥面通通升高,计划桥下可以通行游船,津河及岸边绿地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小木桥就在抬高之列。

    市里原方案是把小木桥原地抬高,抬高后还是座小木桥,交通能力得不到提升,反而在施工期间将严重影响我校师生出入。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薛进文书记主持召开小型会议研究应对措施,提出我校方案,希望市里先建崇明路桥,再拆旧木桥。提出如下理由:1.在原桥升高施工期间严重影响师生通行,迎水道校区和校本部之间在交通高峰时人流很大,原方案建一临时浮桥,有很大安全隐患。2.建议新建崇明路桥,崇明路是天津城市规划道路,可以先建新桥,再拆旧桥。3.小木桥到崇明路一百多米两个道口,崇明桥建成后会减少一路口,会大大改变目前交通拥堵现状,交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当时就把会议形成的意见通报给了在国外的侯自新校长,他同意照此办理。

    基建处按照学校意见起草文件上报到市建委,经几次交换意见,市建委同意先建后拆方案。但要求我校负担一半建桥经费,约一百五十万元,校长答应了建委要求。新桥很快建成,小木桥随即拆除,并对河道两侧进行了整修,就是现在这样。

    五、两颗银杏树

    在南开大学第二主教学楼楼体内生长着两颗银杏树,两树为一雌一雄,树径大约有三十厘米,树龄应有五十多岁。两棵树怎么生长在楼里?说起这两颗银杏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决定建一座综合教学楼,就是现在看到的,坐落在大中路北侧新开湖西侧的第二主教学楼。这座楼规划建筑面积四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是大小教室和电教用房,地下一层为战备房、设备用房。该楼体量大占地面积达七千平米,为建设该楼拆除了原学生一宿舍、学生二宿舍、学生十一宿舍、第二学生食堂、一座锅炉房、保卫处平房,原生物系生物站也因此迁出。生物站内有两颗银杏树,这两棵树放线后,在建筑红线内两三米的地方,正常情况下这两棵树应被砍掉。在生物站迁出过程中,生物系老师看到这两颗银杏树对我说,这两棵银杏树很珍贵,是文化大革命前栽种的,已生长五十多年,这种树在天津能成活,长这么大太不容易,觉着毁掉这两颗银杏树实在可惜,移栽也不会成活,建楼碍事也没办法。看到老师们心疼无奈似在求助的样子,我很受触动,要真的砍掉这两棵树实在可惜,可建楼方案已定,图纸已定,各种手续业已办齐,只等着开工。该怎么办呢?有无万全之策?我找到设计人员看看有没有好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基建处就这一问题向华汇设计院征求解决方案,设计院同志态度积极,当即表示没问题,可以保留这两棵树,且不影响楼的功能和外观效果。很快设计院做出了设计变更,把西端墙凹进一块,做成半开放式天井,两棵树保留在天井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两棵树采取了积极保护措施,楼建成了树也完好的保留下来,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楼和树相依相存的样子。

    现在两颗银杏树长势很好,这两棵树能站在这里不易,愿它俩能地久天长比翼齐飞,永远成为校园一景。也愿后来人爱护这两棵树,保护这两棵树,让它们成为千年古树。


作者:原基建规划处处长高占海 72岁